接修一台飞利浦32PF7321/93型液晶彩电,故障表现为三无。查副电源异常,无+3.3V输出;拔下+3.3V供主板的排线,依旧无输出,判断为电源板故障,决定拆板维修。

        该机无交流220V市电开关,插电后市电经抗干扰及整流滤波网络后在聚酯电容上得到300V脉动直流电压,该电压经PFC升压二极管加到大电解后经R100、L100供给副电源(该部分不同于大部分的大屏幕液晶电源,通常副电源供电由聚酯电容,上的300V脉动电压经隔离二极管供给,由PFC电压供给的较为少见),副电源正常工作后输出+3.3V给主板,整机处于待机状态。二次开机后光耦U503导通,切换三极管Q11导通给PFCPWM及主电源PWM块供电,PFC升压至380V左右,随后主电源工作实现功率输出。

        下面结合副电源实绘图分析其工作原理,见图1。

        未经升压的300V PFC电压经R100、L100、副电源开关变压器T1①-②绕组加到副电源PWM块IC1(TEA1533AT)14脚,通过内部电路向②脚(vcc)外部滤波电解C130( 100uF)充电,C130.上电压逐步上升到开启电压后,IC1内部开始振荡,从①脚驱动输出端输出驱动脉冲,场效应开关管Q1在漏极由T1的①-③绕组供电配合下开始进入正常开关状态,T1的④-⑤副绕组经整流后在C130上得到大致15V的电压维持IC1正常工作,该电压同时作为供PFC及主电源PWM块的可切换电源;次级⑥-⑦绕组经整流后得到+3.3V供主板CPU,⑧-⑨绕组整流后在C236上得到的电压作为光耦U503、U140的供电。IC1的⑨脚为过流保护端,监测Q1 S极接地电阻(两只并联的2.7Ω电阻)上电压,当开关管Q1过流时,⑨脚电压超过阈值就会使内部比较器翻转,从而自锁保护,避免进一步扩大故障;⑦脚为过压过功率保护端,通过对T1的④-⑤绕组输出电压监测来实现过压过功率保护;⑥脚为反馈输入端,用于稳定输出电压:当+3.3V上升时,三端精密稳压器D240(TL431 )阴极电位下降,同时T1的⑧-⑨绕组,整流后输出电压也有略微上升,所以光耦U140内部发光管发光加强,U140的③、④脚等效电阻变小,IC1的⑥脚电压上升,11脚驱动输出占空比下降,开关管导通时间变短,最终使输出下降;当+3.3V下降时,则执行相反的过程使输出上升。
       本故障的检修过程如下:在线粗测次级无短路,三端精密稳压器D240各极阻值正常,IC1各脚对地阻值无明显异常,场效应开关管Q1无异常,IC1外围器件基本正常,两只光耦的③、④脚无明显漏电,①、②脚加电后用指针表RX1挡测③、④脚阻值变化正常,判断光耦基本正常,唯一值得怀疑的是TEA1533AT的⑦脚(过压过功率保护端)外围一标注18D(在放大镜下很难区分是18D还是180 )的贴片电阻,在线阻值非常大,拆下测量大致在150kΩ左右,以为就是故障所在,用10Ω贴片电阻代换后故障依旧,按18D检索贴片阻值发现正好是150kΩ,表明该贴片电阻本来就是18D。将其恢复后通电,测IC1的②脚电压只能缓慢上升至6V,估计是电压太低导致①脚始终无驱动输出。试更换C130无效,焊下②、③脚间贴片电容无效,试更换TEA1533AT故障依旧,无奈只好作更详细的检查。
         用万用表RX11k挡测IC1②脚对地阻值,发现充电完毕后指针基本停留在无穷大处,但加电后测,有时正常有时阻值在几十千欧,比较奇怪,怀疑有器件在加电后漏电。焊下IC1的②脚外围330Ω限流贴片电阻,②脚阻值恢复正常,但C130正极对地阻值仍旧异常,表明漏电发生在C130前面。焊下场效应开关管Q1开机,发现IC1的②脚电压能缓慢上升至13V左右,此时测次级有+3.3V输出,非常高兴,以为Q1有问题,但用万用表RX10k挡测Q1并无漏电,并且再次接通电源发现IC1的②脚电压只能上升至8V左右,次级无输出,表明亦非Q1问题。焊开T1的④-⑤绕组1Ω的贴片电阻,仍旧呈漏电状态,看来只有怀疑两只光耦了。尽管前面检查过程中曾经脱开两只光耦的③、④脚,用万用表RX10k挡检查无漏电。试用两只PC817更换后开机,IC1的②脚电压逐步上升至15V,次级+3.3V输出正常。此后多次试机都正常,表明的确是光耦在加电后发生了漏电。电源板上机后顺利开机,故障排除。
        光耦在万用表Rx110k挡9V电池下不漏电,而在加电后(C130. 上电压不过6V还不及9V电池电压高)漏电,不知是何道理。至于故障机理,笔者认为是由于光耦漏电,使IC1的②脚电压不足而导致异常,还是由于光耦不良使IC1保护导致无输出,有待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