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维修的角度来讲,二极管的测试比较简单,但有些也会形成软故障,有的整流二极管用电表测量很好,但实际应用中严重发热,这种情况就有可能是反向恢复时间过长的原因。

        实际的二极管存在反向恢复电流。为减小电源的体积,现在的开关电源工作频率越来越高,反向恢复时间不可忽视。那么究竟什么是二极管的反向恢复时间呢?

        参看图1,二极管导通时,当电压由正向变为反向时,电流并不能立刻成为零,而是在一段时间ts内,反向电流始终增大,二极管并不关断,经过ts后,反向电流才逐渐变小,再经过tf时间,二极管的电流降到反向最大值的百分之十,再逐步减小,ts称为储存时间,tf称为下降时间。tr= ts+tf称为反向恢复时间,以上过程称为 反向恢复过程。简单理解,这实际。 上是由电荷存储效应引起的,反向恢复时间就是存储电荷耗尽所需要的时间。有些二极管反向恢复电流的瞬间峰值相当可观,有的甚至会数倍于正向电流,这会增加二极管的损耗,也会引起较大的EMT(电磁干扰)。可以想象,当频率升高时,损耗就更加严重,矛盾更加突出,而且,反向恢复时间更会限制二极管的使用频率,如果二极管反向恢复时间过长,而频率过高的话,反向恢复阶段还没结束,下一个脉冲又到来,则二极管在正、反向都可导通,失去了二极管最基本的特性,起不到开关作用,二极管完全无法工作。所以二极管反向恢复电流和恢复时间的存在会限制开关电源的开关频率,无法进一步小型化。高频整流电路中要选择反向恢复电流较小、反向恢复时间较小的整流二极管。

        为了抑制反向恢复电流,缩短恢复时间,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加入吸收电路(比如在二极管并联RC电路)来缩短反向恢复时间,实际应用比较多,这在各种开关电源整流电路中经常可以看到;二是电路工作模式设计.上尽量能使二极管的电流降低为零的时候再承受反向电压(比如PFC升压电路中的CDM断续模式);第三就是从器件上革新,直接选用反向恢复电流小,恢复时间极短的二极管。

        快恢复整流二极管分为一般高速二极管、超高速二极管和肖特基二极管,反向恢复时间大概分别为几百纳秒( ns)几十纳秒( ns),和几纳秒(ns),其中碳化硅肖特基二极管由于特殊的结构,甚至做到了几乎没有反向恢复过程,反向恢复电流接近零,但价格比较高。超高速二极管特别是肖特基二极管承受浪涌电流的能力和耐压值相对较低,最新一代碳化硅(SiC)消特基二极管在这方面有了很大改进,应用范围也逐步扩大,不过昂贵的价格也是实际中需要考虑的因素,实际应用还不普遍。

         举一个广泛应用中的例子,如图2所示的电路是一个典型的常见平板电视PFC升压电路,开关管Q导通时,电感L储存能量,在开关管Q截止期间,电感L的感应电压通过升压二极管向负载输出能量。正常情况下,输出电压高于输入电压,升压二极管D1反偏,在连续模式CCM下,电感中的电流在开关管开关期间没有断点,也就是说,开关管重新导通的时候,升压二极管的电流不为零,电感L的能量没有完全释放完毕,升压二极管由正向导通突然转为反向偏置,此时,二极管会产生反向恢复电流,流经开关管,如果使用-般反向恢复时间为几百纳秒的普通快速的二极管,还会产生较大的损耗,因此该连续模式的电路对此升压二极管的要求比较严格,要求使用恢复时间较短的超快恢复二极管D1,维修中不能随意代换。
        这种形式的电路一般会并联一个保护二极管D2。PFC连续性的模式由于开关管是在电感电流不为零的时候关断的,需要承受更大的应力,要求升压二极管有极低的反向恢复电流,D1是超快速恢复二极管,承受浪涌电流的能力相对较弱,一般而言,减小反向恢复电流和提高浪涌电压承载力是相互制约的,而D2所采用的普通整流二极管承受浪涌电流的能力很强,如AN5407的额定电流3A,浪涌电流可达200A。该保护二极管D2可降低开机瞬间对升压二极管D1的浪涌冲击,还可以保护PFC开关管,分流PFC线圈电流,防止开机瞬间PFC电感L有可能会出现磁饱和的情况,如果此时PFC电路工作在磁饱和的情况下,流过PFC开关管的电流就会失去限制,烧坏升压开关管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