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笔者上一款功放的完成已有大半年的时间了,在这期间,采用TA2024的那款功放性能一直十分稳定,唯一的不足就是输出功率偏小,特别在搬到室外使用时,要推动一对60W的无源音箱就显得力不从心。而且笔者一直没能给它找到合适的外壳,裸板工作着,让人很没有安全感。于是,我开始琢磨制作一款功率更大的D类功放,并且为它配了一个漂亮的外壳。

      想来想去,没能找到什么合适的方案,笔者之前所知的D类功放大多为平板电视机设计,功率在一二十瓦,制作我需要的功放,输出功率不会有大的提升,当然也有类似TAS5630这种号称输出功率能达到600W的,但无论是元器件还是电源的价格,都远远超过了笔者的支付能力。正在犹豫不决之时,偶然看到了《无线电》2010年第3期的套件制作文章——MINI USB AMP,套件中将双通道D类功放TPA3121用于桥推形式,大大提高了输出功率。没等细读完文章,笔者就迫不及待地开始设计电路了,笔者手头正好有几片 TPA3123和TPA3124,朋友送的TI样片。


一、电路简介
      TPA3123/4是TI公司推出的双通道D类音频功率放大器,其中,TPA3123电源范围比TPA3124略宽,每声道输出功率比TPA3124大,而外围电路完全一样。用于双通道放大时,TPA3123每声道最大输出25W(TPA3124为15W),需要加大容量的隔直电容。而用作BTL形式输出时,理论上输出功率能达到双通道输出的4倍。如果忽略MOS管压降,当电源电压19V(笔记本电脑电源)时,可以估算得在6Ω负载上获得的功率能够达到 30W,24V的电源电压下将近50W,显然,这个输出功率是让人满意的。

      图1给出的是TPA3123用作桥推输出的原理图,外围电路十分简洁。图中将17、18引脚上拉到高电平,每通道电压增益为36dB,约63V/V,则 BTL形式输出时电压增益约为126V/V。需要注意的是,TPA3123的输入阻抗随增益设定的改变有很大变化,所以耦合电容容量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取。按图中设定的增益,输入阻抗约9kΩ,选取1μF的耦合电容,可得下限频率约18Hz。
      图中的J1为开关,通过控制TPA3123的SHDN引脚实现开关机操作。再看看输出级LC滤波电路,单从电容、电感的参数就能看出,TI公司的D类功放低通滤波上限频率比TA202X系列的要低,这可能是造就TI公司D类功放高效率的重要原因。从数据手册上可以查知,TPA3123在输出功率较大时,效率高于90%。

      说了这么多,差点忘了电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那就是输入端的单端转差分电路。由于BTL形式的放大器的两个输入端输入的是互为反相的信号,而一般的音频信号为单端共地信号,因此需要一个电路实现单端转差分功能。最简单的实现方法是使用一个双运放,其中一个作为同相比例运放,一个作为反相比例运放,并使其放大倍数分别为1和-1即可。但是这种方法使用的电阻阻值不一致,很难保证输出信号的良好对称。笔者借用了《无线电》2010年第3期那篇文章中介绍的方法,一个运放用作跟随,另一个用作反相放大,电路如图2所示。由于使用的电阻阻值一致,比较容易做到输出信号的良好对称性。
      最后需要提一下电源电路。笔者个人认为,给工作在小信号处理状态的运放加上线性稳压电路是很有必要的,所以这里选用高性能的低压、单电源运放 OPA2353,并使用7805稳压为其供电。电源电路如图3所示,由于TPA3123的工作电压高(可以高达30V),串接一个电阻降压很有必要。


二、元器件选择
      每一次的制作中,元器件的选择这一项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合适的元器件不仅是电路安全稳定工作的前提,在音频电路中,更会直接影响听感。在以往的制作中,出于价格的考虑,笔者往往本着实用的原则选用器件,而这回摒弃了这一原则,也小小地“发烧了”一把。
      首先是级间耦合电容,首次使用了好评如潮的红色WIMA,而输入耦合电容、+5V电源退耦电容全部使用贴片钽电解电容。值得一提的是,单端转差分电路中用到运放,来自TI的高性能低电压满幅运放OPA2353,2.7~5.5V的单电源电压,低至0.0006%的THD+N以及高达22V/μs的压摆率,在单电源运放中绝对是首屈一指的。最后说句实话,尽管在这些器件上“发烧”了一把,但究竟性能有多大提升,或者说带来的提升是否感觉得到,笔者是不得而知的。
      接下来是滤波电感,成品的电感在这种大电流情况下不太可能符合要求了,所以只好自己绕制。笔者选用了铁硅铝材料的磁环,商家介绍这种磁环频率高、不易饱和。买回去不同尺寸的磁环,最后通过边绕边测的方式,确定了如下的制作方法:铁硅铝磁环外径13mm、内径7mm,铜线直径0.8mm,匝数为18匝,实测电感为21μH左右。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滤波和退耦电容的选取。因为电源电压较高,一定要注意电容的耐压。笔者打算使用笔记本电脑电源(19V),主滤波电容选用 470μF/25V的铝电解电容。当然,如果PCB空间允许,容量可以选得更大一些。另外要注意AVVC端的退耦电容C9,如果使用贴片的钽电解电容,耐压很难做到很高,因此,在这里用1210封装的10μF瓷片电容代替。电路中其他元器件的选用可以参看实物图。

图4  PCB布线图


三、PCB的设计
      这一环节无疑是音频类电路制作中最具技术含量的。低速数字系统的PCB设计大概只要连通了就能正常工作,而音频功率放大器的PCB上,也许仅仅由于一条走线的变化就可能引入噪声。笔者看过许多经验丰富的发烧友谈论PCB的设计问题,觉得涉及的很多方面的知识是没法用理论很清晰地表达出来的,唯有多次的实践,才能逐步掌握其中的技巧。图4给出的是笔者设计的PCB图,每一条连线都是通过反复考虑才确定下来的,完成这块PCB的布局布线,花了我整整一天的功夫。
      这个电路的PCB将信号线尽可能地放到顶层,用来保证底层地平面的完整,而顶层没有采用大面积敷铜接地的方式,而是将大小信号地分开,分别接到电源地。为了TPA3123的散热良好,需要在顶层和底层尽可能地留出大面积铜箔,并在芯片底下放置导热通孔。考虑到温度升高对运放电路的影响,在底层的两级电路之间用电源线将地平面隔开,用作热隔离。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运放级的输入信号是很微弱的,由R10、R11分压产生的Vref是运放的参考地,所以应采用单点连接的方式将信号线接到Vref端。

图5  PCB实物图

      图5给出了加工好的PCB实物图片,由于外壳的尺寸限制,省去了音量电位器。


四、焊接与试听
       原则上,电路是要先焊接好一个声道,测试了没问题才继续焊接的,但是笔者忍不住内心的激动,一次性焊完了所有的元器件(相信大多数爱好者经常也有这种冲动),焊接完成的PCB如图6所示。

      焊接完成后,检查一下电源有无短路、电解电容极性是否装反,确认无误后就可以通电了。通上电源后,看看是否有芯片过热等现象,如果没有,再用万用表测一下输出端的直流电压是否为零,如果是,就可以接上扬声器。图7给出了测试的现场实拍。

      接上扬声器后,没有任何反应,笔者以为是开关没有打开,于是用短路帽将SHDN引脚拉至高电平,结果还是没有反应。正当笔者继续检查是否存在故障时,不小心碰到了输入端,扬声器里立即传出了刺耳的噪声。笔者欣喜若狂,将耳朵贴到扬声器上,确实完全听不到噪声,就像没有工作一样。由此看来,PCB上下的功夫没有白费,这款功放在底噪的抑制上做得相当不错了。
      接着,将MP3音量调小,输入MP3音乐信号,扬声器里传出干净、清晰的声音,逐渐调大输出音量,音量等级大概在25(总音量 分32级)的时候,声音已开始变得混浊,音箱明显快扛不住了。而此时的输出功率,足以用于家庭影院(笔者在6楼的阳台上试听,能引来1楼方圆20m内邻居的关注)。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功放部分的电压增益超过120V/V,加上单端转差分电路2V/V的增益,整机增益高达240V/V,所以输入音频信号电平值一定要足够低,否则很可能瞬间输出过大而损坏扬声器。
      接下来,将音源改为电脑的内置声卡输出,将音频线插入电脑耳机插孔,扬声器里传出明显的噪声,只有当音量调大时方能将噪声掩盖。换上笔者以前用 PCM2912制作的声卡,则完全听不到噪声。这一区别在平时使用普通耳机时听不出来,使用普通的小功率有源音箱也听不出来,而换成高增益的大功率功放,则将噪声放大到很明显的水平了。
      长时间的试听后笔者发现,在大功率工作时,TPA3123的发热还是比较大的,测试当天气温在33℃左右,中间由于芯片过热保护,出现了一次自动停机现象。为了功放的长期稳定工作,笔者在芯片底下的PCB上焊接了一块铜片充当散热器,如图8所示。


五、组装
       加工好的外壳如图9所示。外壳为铝合金材料,尺寸为100mm×70mm×25mm,背板上装输出接线端子,面板上只有输入端子、开关、电源接口以及工作指示灯。PCB的尺寸是严格按照外壳尺寸设计(70mm×76mm),宽度上正好插入外壳内部的槽中,长度上空出的一截裁剪一块洞洞板来填充。

       图10中红色的小开关是笔者费了不少时间才找到的,产自中国台湾,质量非常不错。最后就是将PCB插入外壳,这一步需要注意的是,尽量使铜片散热器保持平整,并调整其高度,使其能够紧贴在外壳上,以利于散热。由于散热器和输入端子的外壳都是接地的,在这里不需要考虑绝缘的问题。图11为组装完成的功放,如此纤小的体积,很难想象它能迸发出惊人的强劲功率,同等输出功率的AB类功放,大概仅散热器就有五六个这么大吧。

六、结语
       写下这篇文章的心情是异常兴奋的,迫不及待地想与读者分享成功的喜悦。做了不少的音频功放,这次称得上是像模像样的,尽管没有作类似上一次的波形测试,但是它令人满意的听感、极低底噪以及强劲的输出功率,让笔者感受了极大的制作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