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箱和冰柜类制冷系统毛细管的确定,最早在开始设计这种节流时,的确是利用“压力法”取得的。它是经过实验室里按照流程组合,反复试验得出了各种情况下的可行数据和论证结果,并经反复实际应用和测试,这项技术才逐渐成熟了。根据不同的制冷剂,不同的蒸发温度,以及不同的毛细管通径,都已经有了一整套成熟可靠的结论了。之后只要根据所用制冷剂的种类和蒸发温度,即可直接选定毛细管的通径和长度了。
        但这种“压力法”绝不是现在大家所涉及的压力法,其概念和原理以及测试都是截然不同的。它是设定好蒸发温度,以及制冷剂的种类,毛细管的某一通径后,按照该蒸发温度与所用制冷剂的相对压力(即蒸发压力),在毛细管的出口处事先安装了压力表,以毛细管的出口压力与设定的蒸发压力相一致,此时的长度即确定为该蒸发温度下的毛细管长度。再分别以各种毛细管的通径,各种制冷剂的种类,以及各种不同的蒸发温度,以同样的测试方式,分别测试出各种不同的毛细管长度结果。以后制造就按此备案的结果直接套用就是了,这才是真正意义和概念上可行的“压力法”。

         而维修中被广泛流传的毛细管“压力法”,不但没有确定具体的制冷剂种类,测试点和测试方法也不尽统一,而且主张的压力范围很广,从0.6~2.7MPa的都有,都说“很准确”,但实际应用的人都发晕,这样不行那样不行,越搞越糟,时间材料浪费了,成功的极少。由于测试和应用方法很杂乱,无科学论证,基本都是“瞎碰碰”,所以成功率极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