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台转修机,故障其实不复杂,但前维修者(可能是位初学者)就是修不好。无奈之下,机主才远路将机子送来我部修理。
    笔者接机后试机,发现荧屏呈单绿色亮光栅,有淡淡的回扫线,无图像,有伴音(伴音中夹杂“哧味”的干扰声)。
    开盖检查,发现管座已换新,开机后听到管座部位发出“吱吱”的放电声。检测三枪阴极(KB、KR、KG)电压,竟然发现绿阴极(KG)电压仅为2 V左右,而KB、KR两阴极电压都为160 V左右。
    显然,单绿色光栅是绿枪阴极电压过低之所为。为快速判断故障部位,笔者拔下视放尾板后再开机,复测绿阴极电压飙升到165 V左右,这说明绿阴极电压过低的原因与视放尾板元件无关。由此推断故障原因可能是显像管内部绿枪阴极与某电极产生了漏电或碰极故障。
    于是,关机后检查显像管(54SX503Y22-DC01)绿阴极({9}脚)与各极间的电阻,结果发现绿阴极与灯丝引脚({4}、{5}脚)呈直通无阻状态(R×1 kΩ档测),初判绿阴极与灯丝存在冷态硬碰极。当改用R×1 Ω档复查时,才知绿阴极与灯丝并非是冷态硬碰极,而是出现了“罕见”的冷态漏电状态,即测得其漏电电阻为135 Ω左右,且正、反向之分。笔者晓得,对此类故障(漏电或碰极)的处理完全可以采用“电击法”,但“电击法”有一定的危险性,且成功率是有限的。基于此,笔者处理本机故障还是采用保守疗法——“悬浮灯丝”法。此法不仅安全可靠,而且简单易行,还可杜绝后患(“电击法”修复有可能旧病复发),更何况,笔者多年来沿用此法修复过数十台类似故障彩电而无一失误。所以,对本机故障而言,笔者更是轻车熟路。
    具体操作:首先,断开管座两灯丝引脚与外电路的连接,再用胶质导线在进行输出变压器外侧的磁芯上穿绕3匝(实绕3~4匝,待检测后定),并将两引出线头分别并接至管座两灯丝引脚上。然后开机,用“检波探头”配合数字表测量出新绕制的灯丝电压为19.4 VP-P(正常灯丝电压为22 VP-P左右),略显偏低。于是,笔者将此灯丝绕组改为4匝,并通过一只3.3 Ω/2 W的限流降压电阻后,获得了趋于正常的悬浮的新灯丝电源(22.5 VP-P),如图1所示。


    此时开机,单绿色光栅消失是意料之中的,但在收视中却又发现了新故障:即每次冷机开机之初图像都基本正常,但管座部位发出“啪啪”的打火声;与此同时画面上出现有亮线干扰;大约10分钟左右后,图像忽然变得模糊了,画面上的干扰亮线强强,彩色偏色并伴随有场抖现象。起初怀疑管座不良,因为前维修者所换的这只管座外观十分粗糙,想必非正品。可能是该管座聚焦极盒耐压不够引发了放电现象,从而导致了本故障。正准备更换一只正品管座时,忽然想起此前的检修,拔下视放尾板后开机,管座部位已是消闲无声,而且伴音也变得异常清晰,这说明“吱吱”的放电声不是这个外表看似劣质的管座所引发。既然如此,那本机开机后的慢散焦(反逆为慢显像)或管座部位发出的“吱 吱”放电声又是由何引发的?思来想去,最终把故障的焦点转移到显像管引脚部位的塑料护套上,但从外观上又看不出此护套有什么破绽,拆取此护套检查原本不易,更唯恐徒劳无功。正当忧虑之间,忽然想起刘爱芬老师在《贵刊》2003年第5期14页载《电子束聚焦不良故障的判断和处理方法》一文。文中有招“压降法”,大意是:断开聚焦极引起与管座的连接,在其间串入一只100 kΩ的电阻后开机,然后测量100 kΩ电阻上的压降,若测得此电阻上的压降接近为0 V,则说明聚焦电压无漏电现象;若大于2 V或以上时,则说明聚焦电压负载过重出现了过流。引发聚焦电压过流的原因可能是管座不良或者显像管引脚护套出了问题,也有可能是显像管内部聚焦极对某电极出现了漏电或碰极故障。区分它们之间的故障,是拔下尾板后开机,复测100 kΩ电阻上的压降,若电压消失,则说明管座正常,反之则为管座故障。[Page]
    笔者经过此项检测后,验证了管座无问题,同时也增加了我对护套的怀疑。于是,我这才小心谨慎地拆下此护套,终于发现此塑料护套聚焦极引脚插孔底面已烧成积炭。因无此件可换,笔者应急处理是用尖刀将此护套聚焦极引脚插孔扩大,使之成为一个直径为0.5 cm的圆孔后,再将其周边的炭化物括净,然后用清洗风干,再用硅橡胶涂在扩大的圆孔内,最后装上此护套,并用钟表起子将聚焦极引脚处的硅橡抹平,用棉球将聚焦极引脚上粘附的硅橡胶擦干净后,再将尾板装上试机,结果一切正常。
    修后分析:该机绿枪阴极与灯丝所产生的漏电现象是否与显像管引脚上的护套炭化有关呢?本机两种故障同时出现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或是一种巧合呢?笔者不知分晓。但我知道绿枪阴极({9}脚)与聚焦极引脚距离最近(指护套引脚间距),是不是聚焦极电压通过炭化的护套而加至绿阴极,最终造成绿阴极与灯丝引脚产生了这种漏电现象,是否有这种可能,还有待专家解答。
    附:对《处理灯丝与阴极漏电或碰极故障常用的“电击法”或“悬浮灯丝法”》的看法
    1.“电击法”
    所谓“电击法”,大都是利用高压大电流将漏电或碰极之“病灶”烧开,以期达到排除故障的目的。
    笔者常用的方法有如下几种:
    (1)灯丝与阴极呈冷态漏电或碰极故障的处理方法
    如图2(a)、(b)所示。图2(a)电路处理灯丝与阴极呈冷态漏电故障效果还是不错的,但处理顽固性的硬碰极故障,有时却不能凑效。不过此法却是比较安全的(针对显像管而言)。

图2(b)“电击”电路相对于图2(a)来说,效果稍为好一点,但风险会更大些。由于电击时电容瞬间的放电电流较大,故有烧断灯丝的危险。

笔者曾用图2(b)电路处理一台灯丝与阴极呈冷态硬碰极故障彩电。虽然获得成功,但却发现串在此电路的一只6 V/0.7 A的电珠(6 V电瓶灯用电珠)灯丝,在碰极故障点烧开的同时也炸断。可见此“电击”电流来势凶猛,所幸的是,这次“电击”没有造成显像管灯丝烧断。事后心想,如不用这只6 V/0.7 A的电珠,或者说,灯丝与阴极产生的硬碰极故障如图3所示。

这次“电击”恐怕显像管就有险情,换言之,硬碰极故障点未击开,而将下半部的灯丝被击断了。因此,笔者建议,采用电容进行大电流放电“电击”时,最好在“电击”电路中串接一只0.5 A的保险管,并将两灯丝引脚用导线短接成一脚,此时“电击”对灯丝的危害才是最小的。既然高压大电流“电击”有一定风险,我们是否可以采用高压小电流(如:借用加速极电压或者灭鼠器输出的1800~2000 V高压)进行“电击”呢?笔者体会:高压小电流“电击”不仅收效甚微,还有可能将原本为漏电或监界碰极的故障击成短路。不过,用灭鼠器输出的高压来接通黑白管断了的灯丝,效果还是不错的。[Page]
    (2)灯丝与阴极热碰极故障的处理方法:“热碰极”是指开机一段时间后,机子才出现的故障,如:出现有不稳定的单色亮线干扰,或者不稳定的,或者稳定的有回扫线的单色光栅。这种表现通常是灯丝与阴极出现了不稳定的热漏电或热碰极故障。因为故障为热机后才出现,所以依据前面介绍的两种“电击”方法处理此类故障,大多是无效的。基于此,笔者采用了另一则“电击法”,如图4所示。

即在故障阴极与地之间加装一只电容后开机,机子在无故障时,该阴极上有150 V左右的电压,此电压给所并电容充电。当故障出现时,该电容便可通过故障点以及灯丝接地端进行大电流放电,直到故障排除,才将此电容拆下。此法处理灯丝与阴极产生的热漏电或杂物引发的热碰极故障效果俱佳,但对于灯丝受热后下垂而与阴极产生的硬碰极(碰死极),故障的处理,就有些力不从心了。有时保险管烧了一大把,故障就是不能排除,若不用保险管的话,过大的“电击”电流又有可能危及灯丝,造成显像管彻底报废,这就是“电击法”的不足之处。所以,有人说“电击法”的成功率是有限的,而且有一定的危险性原因之所在。正因如此,有人不用或怕用“电击法”,因而提出处理此类故障可将显像管倒置(倒转180°)安装,这样可使下垂而弯曲的灯丝反向变曲,被免了碰极故障的出现。但是,采用这种方法,除了需将行、场偏转线圈两根引线对换位置外,还必须处置好阳极高压与底板元件的绝缘问题,以防与电路板上的元件产生放电而引发新故障。
    由于实际操作比较麻烦,所以,此法仍然有些美中不足。困于此,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呢?答案是肯定的,“悬浮灯丝”供电法将是你明智的选择。
    2.“悬浮灯丝供电”法
    “悬浮灯丝供电”法,顾名思义,是指将灯丝供电线路与地悬浮起来,使灯丝电流与地无法形成回路。这样,一旦出现灯丝与阴极碰极故障,也不至于引起阴极上的交、直流电压下降,从而被免了单色光栅的出现。笔者自82年出道就初识此成文的方法。只不过当时的称谓不叫“悬浮灯丝”法,但原理却是一样的(如:给灯丝单独加装一只电源变压器、或者在行输出变压器上另外加绕一组灯丝电源)。由于它的实用性,所以演绎至今。不过前人也偶有用此法而药石无灵之实例。我想,这除了与某些特殊的病因有关外,应该与特殊的电路结构有关连。
    特殊的电路结构导致的特殊故障:大家知道,常见的显像管有7引脚或9引脚管(聚焦极引脚除外),7引脚管电极分布为三只阴极引脚、二只灯丝引脚、一只加速极引脚或一只栅极引脚。这种“彩管”并无多余的引脚,所以在更换管座或悬浮灯丝时,大都是一帆风顺的。然而,这对于9引脚“彩管”则不然,9引脚“彩管”除了具备7引脚“彩管”各项电极外,无非生出了两只多余的脚,缘于此,各种各样的见怪而不怪的故障,在维修中也就油然而生了。[Page]
    例如:长虹C2169A型彩电,该机使用的“彩管”(54X508Y22-DC01)就是9引脚,其中灯丝引脚占4只,即为{4}、{9}、{10}、{12}脚(相对于管座编号),实际上{4}、{10}{12}此三脚内短为一极,即为灯丝接地脚,{4}脚在电路上是通过跳线W1510与尾板地线相连接,而{12}脚却是直接在尾板的地线上,如图5所示。

但是,此机原用管座{12}脚内部却是空芯的,实际上显像管{12}脚通过管座与地构成了虚接地。由于此机“彩管”增加了两只多余的灯丝引脚({4}或{12}脚),加之电路结构设置特殊又隐敝(通常9引脚“彩管”与电路的连接是将两只多余的引脚悬空而未用,而此机则将两只多余的引脚设置成一只实接地或一只虚接地),因而就有可能导致维修中出现一些怪故障。若对此机采用“悬浮灯丝”法,仅凭断开{9}、{10}两只灯丝引脚与外电路的连接是不够的,还必须断开{4}脚与地的连接,即断开跳线W1501。若不然,就会导致灯丝假悬浮,致使故障涛声依旧。如果说灯丝与阴极存在硬碰极,那后面的检查还是比较容易的,因为悬浮灯丝后,阴极电压仍不能恢复正常,而拔下尾板后阴极电压则为正常。基于此,便可查找到多余的灯丝引脚{4}脚已接地,断开W1501跳线即可排除灯丝假悬浮故障。假若灯丝与阴极出现的是轻微的漏电或者是不稳定的瞬时碰极故障,由于这种故障阴极电压大都基本正常,仅是碰极的瞬间,阴极电压才发生变跳,“悬浮灯丝”后故障依然。这时你恐怕就会怀疑别的原因了,结果以致故障成为疑难。因为你没有想到还有第3只或第4只灯丝引脚在暗箱操作。
    鉴上所述,笔者建议在9引脚“彩管”上作“悬浮灯丝”处理时,必须在断开两只灯丝引脚与外电路连接的同时,再检测已断开的灯丝引脚是否与尾板地线相通。如果相通,则说明此“彩管”灯丝引脚不此两只脚,而管座则不此一只接地脚。这时必须将第3只或者第4只灯丝引脚从暗箱中揪出来,否则就会造成灯丝假浮悬。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长虹2169A型彩电,作“悬浮灯丝”处理时,除了断开{4}脚与地连接的跳线,还须切断{12}脚与地的连接,这样可预防日后误换上{12}脚为实芯的管座而生成新的灯丝假悬浮故障。
    其实,9引脚“彩管”的结构有多种,如:TCL王牌2180G型彩电,使用的“彩管”为A51LSK95X91,虽说此管灯丝引脚仅有两只脚,但栅极引脚却有三只脚,即{4}、{5}、{12}脚内短为栅极。又如康佳T2588E型彩电,“彩管”为A59KYL220X08B型,此管灯丝引脚有三只({9}、{10}、{12}脚,其中{9}与{12}内短路而合二为一)。再如厦华XT-6687TJ彩电与长虹A25Z8B型彩电,所使用的“彩管”分别为:A59KPR84X01DT与TOSHBA-87NES/47-011CN型,此两种“彩管”的引脚结构相同,即{4}、{5}脚内短为栅极,{11}脚与{12}脚内短为蓝阴极。对于蓝阴极有两只引脚的“彩管”,在更换管座时切不可大意,应仔细检查原管座特别是{12}脚内孔为实芯还是空芯的,更换时最好选用与此结构相同的管座,不然的话,就有可能导致单蓝色或偏黄色故障。例如:长虹G2578彩电,“彩管”为64SX505Y22-DC02,此管{11}脚与{12}脚内短为KB,实用管座为GZS102108型,该管座{12}脚内空外接地,如果更换管座时误用了{12}脚为实芯的管座,就会致使蓝阴极对地短路,产生有回扫线的单蓝色光栅,遇到这种情况,可切断{12}脚与地的连接或者将管座{12}脚剪除未用。又例如:厦华XT-6687TJ彩电所用“彩管”{11}脚与{12}脚内短成为蓝阴极,实用电路为{11}脚与外电路无连接,{12}脚才是真正的蓝阴极。如果在更换管座时,不慎误用了{12}脚内为空芯的管座,就形同蓝阴极断了极,因而导致彩色偏黄色。此时若误调白平衡,结果越调越乱,致使原本简单的故障变得复杂化。值得注意的是,导致这种故障后,检测蓝阴极电压却是正常的,而且电压可调,但就是调不出蓝基色,测蓝阴极无电流,用导线(或者表笔)将蓝阴极与地瞬间短路,也未见出现蓝光栅。咋看起来好像是蓝阴极严重老化或者断了极,结果单独加灯丝电压检测三枪阴极的电阻都是正常的,进而检查,这才发现奥秘之所在,原来是误用了{12}脚内为空芯的管座。应急维修可用导线将{11}脚与{12}脚短接,也可将{12}脚外接的隔离电阻改接到{11}脚。通过本文,我们对“彩管”引脚的结构有所了解后,在检修中才会得心顺手无疑难。[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