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国大中城市的电话普及率已经很高,俗称“大哥大”的无线移动电话也已不是什么新鲜的事儿了。人们已充分认识到电话给工作和生活带来的莫大方便。但是,不知你想过没有,电话对于发话人和受话人来说,哪一个更方便?

让我们来看一些统计数字。

一个人每天收到的电话中不重要的比例平均占三分之二,即使是重要的电话,其中平均有75%是不要求立即答复的,或者根本不需要很快答复的。有30%的电话是在受话人正在进行其他工作而不便于接电话时打来的。而且,有一半以上的电话不可能一次就找到受话人。所以,常常有这样的情况:你正在办公室聚精会神地工作,突然电傲逑炝耍阒坏媒拥缁埃ㄒ蛭谖颐堑纳缁嵘钪校缁坝凶盼蘅烧绲挠畔热ǎ苑揭业娜瞬皇悄悖悄愕囊晃煌拢谑悄阒荒芊畔率种械墓ぷ魅ソ腥耍缯也蛔呕挂蚨苑浇馐汀S惺贝蚶吹牡缁笆钦夷愕模欢皇桥笥鸭浠ハ嗔牧模屎蛞幌露眩蛘呤峭ㄖ忝魈烊グ焓裁词隆R惶熘腥缬惺父稣庋牡缁埃敲茨愕墓ぷ骺隙ɑ崾艿胶艽蟮挠跋臁?/font>

由此可见,虽然从信息交流的角度讲,电话对发话人和受话人都有方便,但从统计的角度看,电话对发话人更方便些。对受话人来说,有时还会造成麻烦。人们往往因受各种不必要电话的干扰而妨碍正常工作。难怪有些生意繁忙的经理也很少随身携带移动电话,为的就是不愿被各种各样的不必要的电话缠住。

相比于电话,寄信似乎是一种落后的通信方式。寄信首先要写信,把要说的话组织成文章写下来,装入信封,写上邮政编码和收信人地址、姓名,然后去邮局买邮票贴上,投进邮箱,经过邮电局的处理,最后由邮递员把信件投入收信人的信箱。收信人开启信箱,取出信件阅读。这一过程,少则一天,多则好几天。但是同电话可能会给受话人带来麻烦相比,寄信有一个优越性:它可以让收信人在他认为方便的时候收到信息,然后从容地予以答复或不予答复。

能不能把寄信的这个优点与电话的方便、快捷结合起来呢?能!这就是近年出现的,而且正受到越来越多的人青睐的“语音信箱”。语音信箱的使用十分方便,只需知道某人的语音信箱号码,就可以通过电话将语言信息“投入”他的信箱中。此人随时可通过电话,得知人们留在他的语音信箱中的话语。有了语音信箱,不必要电话带来的烦恼就能避免,人们可以在每天的一个固定时间,例如中午或晚上,开启“语音信箱”,集中处理各种信息,从而大大地提高工作效率。

世界上第一只语音信箱于1988年问世,发展极其迅速。1993年我国上海首先向用户开放语音信箱业务后,北京、广州等地也相继开设了语音信箱。现在,语音信箱已经扩展到越来越多的城市和地区。

语音信箱的作用原理是:通过电话机、电话线路和电话局的自动交换系统及语音自动处理系统用录音的方式将发信人的声音语言信息记录下来(这如同发信人使用笔和纸将信息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并投入邮箱),再在收信人认为必要的时候通过电话机、电话线路和电话局的自动交换系统将保存在语音自动处理系统的声音语言信息重放出去,传递给收信人(这与收信人开启信箱取出信件进行阅读相仿)。所有语音信箱全部集中设在电话局内的语音自动处理系统之中。它既不占用户的任何地方,又能帮助用户以最简便的方式和最合适的时候接收外界传给他的信息,真可说是寓虚于实而胜于实。

要想有自己的语音信箱十分方便,只需向电话局申请租用,取得相应的语音信箱号码和密码即可。语音信箱的号码是公开的,你可以把它告诉所有的亲朋好友和同事同学。密码相当于开信箱的钥匙,只有知道密码才能“开启”语音信箱,故只能你自己掌握,这个钥匙不仅不会遗失,而且可以在必要时予以更改。所有知道你语音信箱号码的人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通过电话输入密码,“开启”你的语音信箱,听取存在信箱中的各方留言。你还可以在某人的“信函”上加上自己的意见投入其他人的语音信箱。

语音信箱是一位全天候的电话秘书,它可以同信多投,即一次录入的话语,自动交换系统可根据用户的需要投入多个人的语音信箱之中。一位公司经理可以通过语音信箱一次向分散在各处的下属布置任务,还可以在一个时间开启语音信箱,一起处理下属留在语音信箱中的工作汇报。

语音信箱还是一位全方位的业务员,企业的语音信箱可以在发信人使用它时播出一段问候语,然后播放一段电话广告,介绍本企业的产品,发信人(顾客)也能留下自己的各种要求。这样既不会干扰正常工作,又能让顾客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得到“热情接待”。

此外,接打语音信箱电话的极少会出现占线状况,它的接通率大大提高于普通电话。语音信箱还可以采用不同的软件和组件构成声讯服务系统,如众所周知的168声讯服务系统,电话银行等,可以预期,语音信息将成为现代社会受欢迎的通信方式之一。

三  极管

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美国科学家喇比博士评价说,在电子管的发明中,特别是三极管的发明“具有空前的最大的发明那样的影响”。

我们现在的电气时代,如果没有三极管的发明,将是一句空话。在1858年8月5日,英国和美国第一次通过大西洋海底电缆通信的时候,美国总统的包含150个字的祝词竟用了30个小时才发完,那时没有三极管放大电路,而现在可以用7秒钟的时间发送完大英百科全书的全部内容,若没有三极管的发明,我们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就会大大推迟。

虽然,今天电子管已经基本淘汰,连分立的晶体管也逐渐被集成电路所代替。但是,了解电子管的发明史对我们现在还有一定的意义。

说起电子管的发明,开始只是“发明大王”爱迪生的一件偶然所为。1877年,受迪生发明了碳丝灯泡后,发现点燃一定时间后,灯炮上对着灯丝的地方,常常发黑,这是灯丝蒸发的原因。于是,爱迪生在灯丝的周围放上了一块金属板,没想到,在金属板上产生了电流,这是灯丝由于受热,在真空中发射出的电子,爱迪生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他没有意识到他制出了世界上第一支电子管,他发表了这个发现,后来叫做爱迪生效应。

到了1904年,英国的弗莱明对这种现象发生了兴趣,他工作在著名的卡文迪许实验室,对电学造诣极深,他认为这是一种热电子流。1895年,弗莱明受聘在马可尼无线电公司做顾问,在改进检波器的时候,他利用这种现象发明了二极管。当时正是无线电通信发展的时代,二极管具有单向导电性,用于无线电的检彼,提高了效率。

1906年,福斯特在一次偶然的事件中发明了三极管,三极管是在阴极和阳极的中间放上一个有窟窿的栅极,这样只要在栅极上施以很小的电压就可以有效地控制从阴极流向阳极的电流。所以三极管可以对电信号进行放大,这就给无线电信号插上了翅膀,从此以后,再也不怕路途遥远,信号不清了。

电子管发明后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它耗电高、体积大、价格贵、寿命短、易破碎。这些缺点促使人们进一步地去研究解决。1911年,弗立兹曾制成了第一个硅整流器,它的作用和电子管的二极管的作用一样,于是人们就想,能不能在这里面再插入一个电极,做成晶体的三极管。

1938年,德国的希尔胥等人在一片溴化钾的晶片中,成功地安装了一个栅极。可惜他们的三极管的工作频率很低,不能实用。看来,在晶体管上安一个栅极并不那么容易,成功的希望有赖于固体物理的研究。

从1931年到1939年,许多物理学家对半导体理论进行了研究,特别是德国的肖基特和英国的莫特提出的“扩散理论”,使晶体管的基础理论已经就绪,关键是如何把这些理论应用到实践中。1945年,贝尔实验室决定成立固体物理研究室。一名叫肖克利的理论物理学家进入了这个实验室。他根据莫特——肖尔基的理论,在理论上做出了重要的预言。后来,在巴丁的改进下制成了世界上的第一只晶体管。这一天是1947年10月23日。

真正的批量生产的晶体管于1945年才出现,一开始性能极不稳定,但是随着半导体工业的发展,新的电子器件不断出现。60年代人们发明了集成电路,第一块集成电路是在不到1平方厘米的硅片上集成了几十个晶体管的小小规模集成电路。70年代的集成电路就发展到了几万个晶体管。80年代的一块芯片上就有上百万或上亿个晶体管,形成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这些晶体管之间的连线的粗细仅4~6微米。芯片的生产要求更高的技术和清洁,未来的计算机将更小型化,一个手掌大小的计算机就会比现在最好的巨型计算机的功能更强。

在晶体管的发展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到,现代技术的发展已经不能仅靠个人的力量,合作的精神是促进科学发展的重要因素,培养与集体的合作能力是现代人的一种重要素质。